1.教学队伍的组成
课程组由7名教师组成,其中主讲教师4名(包括英汉语授课、蒙汉语授课教师),实验指导教师2名,实验员1名。除教辅人员外,主讲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,学历层次高。有教授3名,副教授1名,讲师2名,实验师1名,职称结构合理(详见图1)博士生导师2名,硕士生导师4名,在中国草学界具有一定学术地位,有学术兼职教师2名(表1)。
图1教学队伍的基本结构
表1 教学队伍人员组成及基本信息
姓 名 |
性别 |
出生年月 |
职称 |
学位 |
学位获得学校 |
博导/硕导 |
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|
学术兼职 |
李青丰 |
男 |
1959.06 |
教授 |
博士 |
新西兰梅西大学 |
博硕导 |
英汉双语授课及教材建设 |
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草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内蒙古草原学会副理事长、内蒙古生态学会副理事长 |
石凤翎 |
女 |
1964.11 |
教授 |
博士 |
内蒙古农业大学 |
博硕导 |
草坪种子学教学及网络课程建设 |
中国草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委员会理事、牧草育种委员会理事、内蒙古草原学会理事 |
张 众 |
男 |
1962.10 |
教授 |
博士 |
内蒙古农业大学 |
硕导 |
药植方向班种子学的教学 |
|
海 棠 |
女 |
1963.01 |
副教授 |
博士 |
中国农业大学 |
硕导 |
蒙语授课,蒙文教材建设 |
|
高翠萍 |
女 |
1978.10 |
讲师 |
博士 |
内蒙古农业大学 |
|
实验教学指导 |
|
徐军 |
男 |
1970.06 |
讲师 |
硕士 (在读博研) |
内蒙古农业大学 |
|
实验实习指导 |
|
胡秋芳 |
女 |
1957.07 |
实验师 |
| | |
标本研制及实验室管理 |
|
2.学缘结构、师资配置情况
课程组教师中有两位分别毕业于国内外的著名大学(新西兰梅西大学,中国农业大学),即外学缘博士学位教师约占30%;年均授课学生约120名,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:20。
3.青年教师培养的措施与成效
⑴李青丰1981年开始讲授“植物生理学”课程;1985-1989年在新西兰梅西大学攻读“种业科学”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,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,至今一直讲授“牧草种子学”(英汉双语授课)和“专业外语”以及研究生的“草业科学研究进展”、“草业科学研究法”等课程。每轮课程选择一章让研究生(徐军 讲师)进行双语备课并讲授2-4学时。
⑵石凤翎 1986年开始讲授“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”,1990年开始至今一直给本科生讲授“牧草种子学”、“作物栽培学”和“牧草栽培学”课程,同时还承担着研究生的 “种业科学”、“牧草学研究进展” 课程。1989年在浙江农业大学种子专业进修,之后在本校参与建设“牧草种子学”课程;2005-2006年到日本三重大学生物资源学部做访问学者,就牧草种子的营养价值与消化率等内容进行了研究。2009年4月,赴浙江大学纳米技术学院接受了为期10天的“基因组学”培训,获得该校继续教育合格证书。
⑶海棠1986年开始讲授“牧草饲料作物育种学”,1999年以后还承担了“田间试验与生物统计”和“牧草种子学”课程。2003年作为蒙语授课教师前往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2007年获得农学博士学位。2008年3月开始编译“牧草种子学”蒙语教材,并承担草学方向蒙语授课班的“种子学”课程。
⑷张众 1983年开始至今一直讲授“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”,2003年以后还承担了“牧草种子学”、“药用植物加工与贮藏学”、“牧草学”等课程。期间于本校在职攻读了博士学位,于2006年获得农学博士学位。2008年开始承担药用植物专业方向班的“种子学”课程。
⑸高翠萍 2007年于本校草业科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,留校任教。主要负责草业学科的重点实验室管理和实验课指导工作。在本课程组内承担“种子学”和“种子检验学”实验课的教学和指导工作。每年跟班听课,听取了各位主讲教师的课程。正式承担课程前进行试讲(已试讲过2章内容)。结合学校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”计划,拟于近2年内派往国外进修学习。
⑹徐军在读博士,2004年至今承担过“草坪学”、“草坪建植管护学”、“草坪绿地规划与设计”、“专业英语”课程的教学。在博士生教学实践中进行“牧草种子学”双语备课并讲授2-4学时。2010年计划到国外进修学习,以便承担“牧草种子学”英汉双语教学任务。